游人小说网 > 罗马尼亚雄鹰 > 第268章 俄国退出一战

第268章 俄国退出一战

在布什尔维克的八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后,当时的协约国集团对于新生的红色政党充满了恐惧。

当时英国的《泰晤士报》专门对这场革命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报道中泰晤士报悲观的说道,这次红色政党夺取俄国政权是对整个欧洲的国家的威胁,而且还呼吁各国需要警惕共产党在各国中发展,以免陷入俄国的悲剧当中。

作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泰晤士报》一直标榜自己客观的报道。但是这次布什尔维克领导的八月革命,其毫不显露出其敌视红色政权的态度。相比于作为有形象大报的操守,《泰晤士报》不能太过于显露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报纸就没有这么含蓄。

当时有绝大部分报纸在报道布什尔维克的八月革命时,都在反复的说共产党在圣彼得堡大肆的迫害俄国民众。还有不少报纸翻出巴黎革命时的各种问题,自己大幅夸张后告诉读者,甚至有报纸呼吁正在战争的两大集团先停战扑灭俄国红色革命。这都是各国资产阶层,对于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恐惧俄反应。

但是当时协约国政府却并没有对新成立的苏俄政府采取敌视政策,因为他们还需要俄国拖住德奥的大量的军队。面对协约国伸出的善意,现在苏俄政府完全顾不上,因为他们正忙着处理国内糟糕的形势。

目前圣彼得堡糟糕的食品供应成为新生苏俄政府的头等大事,毕竟这时候布什尔维克大部分军事力量都在这里。而且这里也是俄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是新生苏俄的革命圣地,是布什尔维克所不能失去的地方。

而推翻临时政府只留下苏维埃政权的俄国新政府,现在苏维埃政权内部依然有不少社会革命党、立宪民主党、孟什维克的成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布什尔维克领导的革命口号反对临时政府,另一个方面也是布什尔维克不能太过于露骨的原因,那就是其他左翼政党对于布什尔维克没有在人数上有过多的劣势。

这还是布什尔维克之前在俄国左翼政党中,太过于激进有很大关系。之前在沙俄时期列宁领导的布什尔维克是其重点打击的政治团体。因为布什尔维克在口号中就要推翻沙俄政府,所以长期领导人都在国外的布什尔维克,对于俄国进步青年的吸引力要差多了。哪怕是一月革命后,布什尔维克拼命发展扩大组织而其他左翼政党出昏招,但是依然没有让其占据绝对的优势。

除此之外新生苏俄对于同盟国依然表现出战斗下去的欲望,这只能说俄国人现在完全被英法用经济绑在协约国战车上下不来,哪怕俄国为此已经崩盘也是一样。现在英法只要俄国愿意继续战斗下去,哪怕是布什尔维克也愿意继续合作下去。

为此时任英国大使布里斯托还向苏俄政府表达了,协约国对现在俄国事态的关心,不过主要还是苏俄政府对于战争是否继续下去态度。要知道布什尔维克在野的时候,可是将停战口号喊得震天响。事实上在布什尔维克内部正在商议关于和德国人谈判的事。

作为布什尔维克主要领导人们,可是清楚的记得自己依靠什么上台。现在反战最为厉害的可是带枪的军人团体,要是这些军人不满意那么换个政党执政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所以在初步缓解圣彼得堡物质供应的紧张关系后,布什尔维克就在商议关于和德国停战的事宜。

所以当英法大使询问苏俄关于对同盟国战争一事的时候,就碰一鼻子灰。为此英法大使对国内发报,建议扩大对俄国其他政党支持力度。

这也让其他俄国政党大松一口气,在他们看来这是布什尔维克自寻死路,没有英法的资金支持俄国光偿还外债就可以让财政崩溃。面对这种情况他们当然不会好心的提醒列宁等人,打算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击败布什尔维克,重新夺取苏维埃的权力。只是他们不知道布什尔维克可不是像他们一样守着规矩,其中作为其领袖的列宁可比他们想的远多了。

在八月革命后的15天,新生的苏俄政府就对德国递交了想和谈的意愿。这让德国大受鼓舞,于是一份德国的和谈的条件发给苏俄政府。德国的条件给这些还是政权新丁的布什尔维克高层当头棒喝。

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奥两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而且赔款必须在一年之内分五期付给同盟国,不然同盟国有自行筹款的权力。

面对德国的谈判条件,布什尔维克党内群起激昂,纷纷要求停止和同盟国的谈判。这其中布什尔维克的意见分成了三类,第一是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继续同德国战斗下去。他的理由是德国条件太过于苛刻,这会让新生的布什尔维克在未来的选举中处于劣势。而且只要继续作战下去,那么将来很有可能点燃德奥两国的工人中的革命情绪。实际上还是因为德国条件苛刻才不愿意打下去。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

第二类是以托洛茨基为代表;他的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其实托洛茨基也是反对接受德国的条件,是他知道俄国军队的状态,继续打下去对新政权危害太大。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随后就是列宁的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因为列宁知道现在苏俄政权最主要的问题是需要解决,快要爆发的国内问题,因为现在俄国积累的棘手问题太多,这些都是新生的苏俄政权仔细梳理。列宁的主张得到了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的支持。

现在三方对于德国的方案都是争执不下,在9月11日,苏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苏俄政府的态度让德国方面大为不满,其中一心想要乘此机会解决东线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也是感到失望。对于苏俄的态度,两人实际做着两手准备。主持总参谋部工作的鲁登道夫在这期间又从西线调集了4个师过来,而且将最近几月弹药大部分都运到东线,至于西线都放弃不少突前的地点以节省兵力。

在苏俄拒绝和谈后,德奥两百多万大军沿着东欧大平原向俄国腹地突进。而守卫于这些地方的俄军并有没因为布什尔维克的加持变得骁勇善战,依然是一触即溃,大量的士兵带着武器消失在原野上。俄国前线的士兵在短短十几天的攻击时间中至少有十多万失踪逃逸,而且还有近二十万军人走进了德奥的战俘营。

面对局势非常危急的情况,苏俄在9月25日再一次召开了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于是在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因为两人都知道这样拖下去不是办法,俄国估计能看到协约国胜利的场面,但是布什尔维克政权一定看不到这个结果。

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这时候托洛茨基爱惜羽毛的毛病犯了,因为他知道如果自己签订这个条约,那么自己将一直屈居于列宁之下。所以他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

结果,德国又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等到10月09日,德国已经给攻到离圣彼得堡不到三百公里的普斯科夫时,情况在十分紧急军队已经怨气已经快要压制不住了,而且各地质疑苏俄政权的声音也是起伏不断。这时候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

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