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天体战舰上的超凡文明 > 第三十一章 超级文明

第三十一章 超级文明

这个时代的主要船舶就是楼船;如果是明清、哪怕是唐宋时代的船舶,徐阳也很愿意虚心学习一下;至于楼船这种玩意儿,徐阳毫无了解和学习的兴趣,直接就闭门造车自己玩儿了,跟这个时代的造船匠有什么好学的?船身的力学结构模型他们懂么?船身线型他们了解么?风帆的受力分析他们会么?

徐阳设计的是一种不含船首桅长24米、宽4.2米,长宽比接近1:6,载重120吨,适宜于内河和近海的双桅帆船。机械狗抖擞精神,学习这个时代的高人雅士,先哈了一通酒,醉的连北都不知道在哪了,爬起来做了简化版的有限元分析计算,结合流体力学的知识,确定了基本参数,然后摆出图板,开始尺规作图,一挥而就,不易一字——你就当真的听。受力图、三向整体图、部件图、零件图,随后是加工工艺、装配工艺。

虽然船舶设计属于大型结构设计,但是和现代的机械相比,没有动力部分、没有电力、没有高温部件、更没有高速运动部件,船体材料统统都是一样的木材,在徐阳眼里简直再简单不过了;连加工精密度都不过是毫米级,简直连公差都不用,这有什么难度?

设计过程尽量做到尺寸标准化、零件通用化,生产工人根本不用考虑是干什么用的,闷头一股劲的做就行了,只要质量合格就可以;一样的尺寸,并且除了龙骨和桅杆,都不是大部件,造船的时候按照编号跟农村砌墙一样闷头往框架上面钉就可以,各个工艺都做到了最简单。

徐阳没采用古代造船业为之自豪的水密舱设计,他认为这种设计纯属鸡肋。一艘船都到了依靠水密舱来维持浮力的份儿上了,这船还有救吗?如果是为了救人,那船上放几条救生艇不就得了?非要在一艘随时可能沉没产生把人吸进去的漩涡的破船上呆着?所以这个设计不是为了救人的,是为了保货的!

可是在一艘半沉没的船上抢救货物,姑且不说水手们要承受多大的风险和心理压力,这种状态下能救出多少货物来?无非是自我安慰罢了。仅仅为了一个心理上的安慰,就要在结构上付出额外的代价,徐阳认为还不如把这个力气放在加厚加固船壳板上呢;我国船传统上大多是薄壳脆皮,却要弄个莫名其妙的水密舱,这思路徐阳无法接受。

徐阳设计的标准船壳板都是厚度10厘米的樟木——这木头徐家庄附近有的是,双层交错粘接然后用铁钉钉住;前部收窄过渡部分使用厚度5厘米的樟木,四层交错粘接;内外再各钉上一层5毫米厚的薄板,最后刷上船漆。加上铅层、胶和漆,整个船壳接近23厘米厚,底板三层粘接厚达35厘米;主龙骨选用笔直大木,用密集结实的框架连接固定悬空在船底板上面;底板框架处亦使用了多道较细的大木作为次龙骨,船身侧面同样有侧龙骨。船首为尖首,船尾平尾。

虽然已经确定了是用于内河和近海,但是船体厚度和粗大的多重龙骨,以及双桅结构,说明了这是一艘实验船,更别说还有中国传统船舶上面没有的船首桅。船首桅的出现,就意味着这艘船的前桅使用的是软式三角纵帆。

徐阳独出心裁,在前桅下部设立了一道固定式横桁,三角帆的下端支索可以利用滑轮很方便的在前桅或者横桁左右端分别固定,根据船只航向和风向进行调整,就等于改变了三角帆的角度,把原来固定的软帆变成了可动的,以便最大程度的利用风向。如果风向多变,那就干脆老老实实把下支索固定在桅杆上即可。

如果使用过程中发现三角帆不适用,那么撤掉三角帆,换成中式硬帆也是容易得很。

后桅也就是主桅,徐阳不打算玩花样了,老老实实采用了最传统的带撑条的平衡式硬帆。至于西式的横帆,那是坚决不用的,彻底无爱。硬帆的帆面用了席子,这可是徐家庄唯一的传统优势项目呢,不发挥可不行;三角帆用的是用绳网加固的麻布,以后可以换更好的布。三角帆不能用席子,不然没法在风力作用下变形,还算什么软帆?

这艘船最大的缺点就是工艺复杂造价昂贵了,不过在标准化规范作业的前提下,工艺复杂也就不成其为问题;工人只要熟练了,严格按照规范施工,建造起来其实可以相当快速,因为需要有经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