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丢下你那怨谁 > Chapter3.

Chapter3.

Chapter3.????????

元媛经常在电话里向刘晓雨诉苦,说自己活的多么多多不容易,说“嫁到他们史家真是瞎了眼,他们一家没一个好东西,婆婆和她大闺女联合欺负我,我一反抗,公公还想打我,我造的哪辈子孽啊!”

说着说着,从电话那头传来元媛委屈的哭鼻声……

刘晓雨安慰道“别哭了,如果当初选择我的话就不会受委屈了,算是遭报应了”。

元媛听到这里急眼了,破口大骂“刘晓雨,你们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我今天给你打电话,就是为了让你看我的笑话吗?如果是这样,咱们以后就不用联系了。”

刘晓雨急忙解释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要你懂得保护自己”。

虽然元媛不断地向刘晓雨诉苦,但是刘晓雨并没有心软,没给元媛任何的经济援助。

毕竟元媛在2013年做的太绝情,刘晓雨的内心在短暂时间内很难再完全接受元媛。

刘晓雨一直在警告自己“即便有一天,元媛回心转意,我也不会在她身上花钱了,女人靠不住;与其把钱花在女人身上,还不如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呢!”

刘晓雨从2016年元旦开始,从省钱哥向剁手党转型,手机档次也提升了,来烟台时用的是贰佰多块的天语手机,14~16年之间,用的是柒佰多块钱的金立手机,16年以后刘晓雨直接换成了接近叁仟元的OPPO手机。

刘晓雨开始在淘宝上疯狂购物,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因为之前刘晓雨从未在网上购物。

就在双11当天,刘晓雨网购消费突破万元大关,刘晓雨成了名副其实的????????(剁手党)。

剁手党,专指沉溺于网络购物的人群,这些人每日游荡于各大购物网站,兴致勃勃地搜索、比价、秒拍、购物。周而复始,乐此不疲。结果往往是看似货比三家精打细算,实际上买回了大量没有实用价值的物品,造成大量时间、金钱的浪费。这类人自己在冷静之后也会意识到问题所在,甚至有痛定思痛、剁手明志的冲动,但购物瘾一犯即把决心忘得一干二净,故而得名。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剁手党排第八。

以购物作为缓解压力与负面情绪的方式很常见,甚至因此诞生了一个词语“Retail Therapy”(零售疗法)。它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心理治疗,但是有类似心理治疗的作用。不过,这种疗法也是好处和风险并存的。...

据考证,最早的剁手党应为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中的北丐大侠洪七公,此人是位食神级的美食家。洪大侠应该视武学如生命,可要是遇到美食,那就连命都不要了。终于有一次因为贪吃误事,铸成了大错。自己痛定思痛,一发狠剁掉自己右手食指发誓要悔改。结果誓也发了,手指也剁了,对美食的追求仍然是一如既往孜孜不倦。

虽然洪七公剁手指是为了对美食的追求,但移用形容狂热购物党应亦为合适,故洪七公应被算作是最早的剁手党。

2015年12月,《咬文嚼字》杂志发布2015年度“十大流行语”,剁手党排第八。

成因分析

在心理学上,“剁手党”这一表现可称为强迫性购物(Compulsive Buying)。强迫性购物是一种功能紊乱的消费行为,这类人群失去了对购物行为的控制,持续过度地购物。在日常生活中,强迫性购物者一方面拼命地想购物,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冲动的购物行为感到后悔失望,从而更强烈地继续购物。一般他们在购物前会有很不快乐的紧张压力,购物时这种压力会得到瞬间发泄,心情会变得舒畅、轻松和愉悦,但事后又会感到苦恼和后悔。他们在购物上的开支往往超过他们的经济能力和预算,给自己和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强迫性购物者大多数承受着情绪障碍的折磨,他们渴望减少无法控制的购物行为的频率。

在美国精神病治疗协会的诊断手册DSM-IV-TR中,将强迫性购物归结为“冲动控制障碍”(Disorders of Impulse Control)的一种。虽然对这一症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我们可归纳出以下特征:

●在购物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在购物时,根本不会去思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购买的必要性;

●习惯通过购物的方式去安慰自己、奖励自己,以获得满足;

●与购物情境相关的刺激就很容易产生无法控制的购买欲望;

●在自己的真实花销上跟亲人朋友撒谎;

●很多购买的东西几乎都没有用过;

●每次买完以后内心都有后悔、内疚等痛苦的体验,但依然还是无法停止购物行为;

●因购物问题造成人际关系、社会生活方面的不良影响。

其中,强迫性购物必须具备三个核心特征:①无法抵抗的购买冲动②个人对购物行为失去控制,无法停下来③持续性的购物行为已经对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造成了负面影响甚至严重损害。

强迫性购物似乎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行为。很多数据都显示,强迫性购物者常常伴有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酒精依赖、抑郁、强迫症等问题。这说明,购物跟进食、饮酒、强迫行为、情绪低落一样,都是表面的症状,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被处理。

在过去,人们对成瘾有两个常见的认识。一个是认为毒品、酒精或者那些让人上瘾的物质本身是邪恶的,它们让人失去理智,无法摆脱。而购物也一样,很多人会认为是因为商家的各种“引诱”和“轰炸”,以及整个社会消费主义风气横行,导致人们“买买买”;另一个认识会认为是那些上瘾的人本身意志不够坚定或者过于贪婪,经不起诱惑,因此很多成瘾治疗都带有惩罚性的意味,切断成瘾者获得那些成瘾物质的来源,甚至将他们隔离起来进行教育。

而科学家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关于成瘾的研究,这个实验打破了我们以往对成瘾的认识。实验中,科学家将一只老鼠关在笼子里,放了两瓶水,一瓶水里边有可卡因,一瓶是普通的清水。老鼠喝了一点清水,也喝了一点有可卡因的水,然后觉得可卡因的水好像让它感觉更好,于是它就不断地去喝带有可卡因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它因药物过量而死亡。这个证据跟人们以往的认识相一致。

但是几十年后有个加拿大的科学家设计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也是用这种老鼠,用这样的笼子,只不过笼子里不只是一只老鼠,而是一大群老鼠,而且他还在笼子里为老鼠设计了一个游乐园,有各种各样老鼠喜欢玩的东西在里面。实验结果发现,大部分的老鼠在里面一起玩得很欢乐,几乎没有老鼠会去喝带有有可卡因的水。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到底是什么让人成瘾?

当我们把老鼠世界改变为人类世界,当人们处于社会关系之中,并且有各种娱乐生活可供选择时,原来让我们成瘾的东西似乎就失去了魔力。

所以新的观点认为,并不是药物或行为本身蕴含的东西让人成瘾,而是这个人所处的环境让人成瘾。孤独、无价值感、不被认可、抑郁等等,都会让人通过成瘾性的物质和行为去寻求安慰。强迫性购物也是如此。

等级划分

按照对购物剁手党的狂热不同,一般被分为以下四个等级:

500元/月以下:勤俭持家型;

500~5000元/月:普通青年型;

5000~1万元/月:铺张浪费型;

1~3万元/月:剁手型;

实验验证

并非每个人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购物狂。有项实验清楚地解释了大脑的“叫停机制”:研究人员给了26位志愿者一些钱,并向他们展示了包括歌帝梵巧克力和《哈利·波特》丛书在内的多种商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发现,他们的脑部反应有其顺序:当他们看到心仪物品时,深藏在大脑中央的伏隔核功能区便兴奋起来,而另一个功能区脑岛也会同时开始运转,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败兴,整个过程中,如果有太多血液流经脑岛,就会令大脑认为这桩买卖不合算,从而放弃下手。

不过,千万别高兴得太早!耶鲁大学的神经生物学教授阿恩斯顿认为,如果多巴胺分泌过量,大脑就会听任伏隔核肆意妄为。

如何避免

对于强迫性购物这一现象,需要去了解购物者本身的处境和内心世界。通过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对购物的依赖。以下是几种需要关注的心理状况。

他们是否缺乏被认可?

强迫性购物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对自我价值和身份的追求。那些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常常感到自己距离“理想自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同,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事与愿违。因此,可以尝试为他们创造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环境,及时地肯定他们的成长和贡献,让他们慢慢提升自我的价值感,感受到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他们是否孤独不快乐?

孤独是成瘾行为的有力催化剂。关系是人类毕生追求的东西,当人们无法通过跟其他人建立关系来获得满足时,便只能转向物质,与物质建立关系。所以强迫性购物在那些深居简出、很少跟人打交道的“御宅族”的身上十分常见,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独居老人也常常通过购物来填满孤独感。因此对于强迫性购物者,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帮助他们融入群体,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们是否焦虑担忧?

在压力和应激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焦虑、紧张甚至愤怒的情绪无法通过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