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丢下你那怨谁 > 【第十一卷●第八章】 没有感恩的感恩节

【第十一卷●第八章】 没有感恩的感恩节

【第十一卷●第八章】

没有感恩的感恩节

﹌﹌﹌﹌﹌﹌﹌﹌﹌﹌

马上到感恩节了,刘晓雨曾经帮助的人,在这个节骨眼上没一个想起他,此乃令刘晓雨十分失望。

在美国,像中国的春节一样,感恩节当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大家一起享受一顿丰盛的节日晚餐。

感恩节假期也是美国航空公司最紧张的时候,飞机几乎班班客满,还常常会出现班机误点等情形。可为了和家人团聚共度节日,人们大概也是心甘情愿的。

每逢感恩节,美国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火鸡。火鸡已成为感恩节的象征,他们通常还吃一些传统菜肴,例如西葫芦、奶油洋葱、土豆泥、番瓜派等等。

此外,人们还会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道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多数学生画的都是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

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谢谢!”

美国人还习惯把感恩节第二天的周五称为“黑色星期五”。在这一天,美国的各种商店都会对商品进行打折销售,近年来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商家把打折日提前到了感恩节当天,每年都掀起美国购物狂潮。

加拿大人:无关宗教的欢庆节日

加拿大和美国的感恩节不在同一天,因其纬度比较高,谷物成熟的季节比较早,其与美国人缅怀清教徒先辈定居新大陆的传统不同,加拿大人主要感谢上天给予的成功的收获。感恩节主要为以庆丰收,感谢大自然、感谢上苍赐予丰沛的阳光与甘露,让谷物生长为感恩主题,并无任何宗教色彩,因此,加拿大的感恩节早于美国,定于庆祝活动是在十月的第二个星期一。

加拿大人也会一家人团聚一堂,享用烤火鸡和南瓜派是最经典的感恩节画面。传统的烤火鸡,是在鸡腹中塞满以面包丁、洋葱、芹菜、鼠尾草为主的作料之后,放入烤箱中充足地烘烤即可上桌。一般的主妇喜欢选购个头大的火鸡,因为如果当天吃不完,巧手就可变化成火鸡派、火鸡馅饼。至于南瓜派,加拿大最传统的吃法是淋上盛产的蔓越莓酱汁,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是以罐头南瓜制作会比新鲜得来的香醇顺口。

感恩节就其意义和庆祝方式来说,从1621年以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这一天,各个教派的教堂都开放,向上帝的慷慨恩赐表示感谢。

感恩节是个家庭节日,全国各地,丈夫和妻子、孩子和老人,从市到镇、从镇到乡、从乡到庄,都回到老家共度节日。回不了家的人也打长途电话和父母家人畅谈,分享感恩的事。感恩节的正餐,全国上下实际上都一样。餐桌上总是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美味食品。自然主要是火鸡。吃南瓜馅饼是让大家记得当年印第安人曾送给第一批定居者这样的礼物。

在大多数家庭里,饭后都会做一些传统的游戏。感恩节是一项愉快的庆祝活动,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日子,是重叙友情的时刻。在那一天,就是单身汉也总是被邀请到别人的家里,同大家一起分享感恩的欢乐,并且感谢上帝的恩惠。这也是感恩节的意义所在。

刘晓雨感叹道:西方发达国家感恩文化盛行,再看看我们中国人,当然我们中国人也在过西方的感恩节,过节归过过节,大部分只是凑个热闹,有几个能真正体会到感恩文化的内涵?

记得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写道: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那样的时刻,突然想快点长大,庇护父母,像他们曾经庇护我们那样。”

父母适当示弱,孩子才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实相,撞破父母的无助,发自内心地感恩和担当。

父母毫无保留地付出,模糊了与子女应有的界限。

网上曾有条新闻,山西太原一位83岁的老太太,每天都在火车站坐地乞讨。

经民警调查,老人有儿有女,正是44岁的儿子李某,每天一早把腿脚不便、视力不好的母亲送来乞讨。

李某没有稳定工作,每天打牌睡觉,靠母亲乞讨为生。老病相缠、本该需要儿女照顾的耄耋之年,反乞讨养儿,任子女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可怜又可悲。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导致子女错位寄生,没有丝毫反哺感恩的意识。

人的贪心是个无底洞,你得到十万,就想要百万,永远都觉得自己得到不够,喂不饱的心,哪里是个头!

为什么人心总是喂不饱;因为,他们的逻辑和行为会传递满满负能量。当善良一次次被辜负,当良知一次次被泯灭?还有谁愿意站出来帮助他人呢?人生多艰,唯有相濡以沫,别让凉薄寒了人心。

升米恩斗米仇,小恩养贵人,大恩养仇人。不知道领情的人不要惯坏了,不知道感恩的心不要喂饱了。

人心不足蛇吞象,你经常给带给他恩惠,但是只要偶尔拒绝一次,这种不会领情不知感恩的人就会抱怨你不够意思,忘掉你的好心好意,甚至对你产生怨恨。人都是惯出来的,你要是一直让步包容他,如果有一回的不谦让,就会说你没良心,让你一切的忍让付出都白费。

虽然都说交朋友是不分高低贵贱的,有钱有势的不去巴结,没钱普通的不会看扁,但是我们鄙视的是虚情假意,重视的是将心比心。

不要以为你的帮助,你的倾尽所有就能换回同样的回报。世上总是有不知感恩的人会让你伤心,会让你感觉好心都喂了狗。

不要以为你的宽宏大量,你的包容大度就能换回一样的坦诚。世上总是不缺少这种不知感恩的人,忘了你的恩情,寒了你的心。

不知道感恩的人,你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退让,他也不会良心发现;不知道感恩的人,你就是一味的给予、帮助,他也不会诚心相待。

善良的人总是快乐,感恩的人总是知足:俗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

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敌人。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

俗话说得好,知足者常乐,只有懂得知足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获得快乐,在感情生活中和婚姻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真正用心感悟美好,懂得知足,懂得珍惜的人,才会真正获得想要的爱。

而有些人爱慕虚荣,攀比心太强烈,总想自己要比别人穿得好,总要比别人吃的好,自己一定要远远超过别人,自己却从不脚踏实地,爱慕虚荣,已经刻在了她的骨子里,而已永远无止境,是怎么喂也喂不饱的,只会永远的和别人攀比下

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可是社会上好多人就是白眼狼、怎么喂也喂不熟、喂不饱。

人是不知足的,你次次都白给,只要一次拒绝,就抱怨你不够意思;心是惯出来的,你回回都让步,只要一回不嫌弃,就说你没良心!

所以,在乎你的,要加倍在乎;冷落你的,就不屑一顾;对你好的人,定当涌泉相报;对你不好的,绝不硬贴硬靠

与人相处,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你。你无视我,我就无视你,别惯坏了,不知领情的人别喂饱了,不懂回馈的!

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为人父母,最不该的就是只知道溺爱孩子,而不懂得教育。

有多少父母把“不能溺爱孩子”放在嘴边,但是转身就无条件地把孩子想要的东西,想尽办法地交到孩子手上。

如此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满足我的条件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

他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更别说是回报。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啃老族”的原因。

很多时候,“白眼狼”的诞生,不是因为父母给的太少,反而是因为给的太多。

有一条新闻,一名年轻女子在大街上对一名环卫工辱骂、拖行、拳打脚踢。

让人震惊的是,这不是路人殴打环卫工,而是女儿在问母亲要钱!

做环卫工超过十年的母亲,一个月才几千块钱,女儿连孩子都有了,还频繁地问母亲要钱,不给就又骂又打。

还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留学生汪某,每个月向单亲母亲索要7千元的生活费。

母亲为了他省吃俭用,已经债台高筑,拿不出钱了,被拒绝的他恼怒地连捅母亲9刀。

过度溺爱孩子,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很容易就会无视父母的付出,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这类人来说,10次你给了9次,要是有1次没有给,那么你就是罪大恶极、不可饶恕,他们却不会记得前面你给的9次。

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你了解什么办法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现在的父母,总想着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也是害了未来的自己。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说:“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对孩子来说,让他们体会生存的艰辛,学会自我努力,懂得感恩,学会回报,才是最正确的教育方式。

英国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说:“如果一个人深受大恩而后又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所以在不懂得感恩的人面前,只要有一次不帮她,她可能就会说你如何如何不好,如何不近人情、小气吝啬,这是不懂感恩为何物的人的共同特点,永远不会珍惜对自己好的人。

人与人之间相处:帮忙是情分,不帮是本分。身边有不懂感恩的朋友,就像是在负重前行,你尽心尽力的帮她,而她却会随时恶意伤害你。不要担心抹黑,只有离开才能拥有一个明朗的人生。

每一份善心都值得被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