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重生都市炼气士 > 第六十一章 公司发展(下)

第六十一章 公司发展(下)

看着大变样的原龙城鞋厂改造成的服装厂,厂房都粉刷一新,车间里的工人有的在调试机器,有的在打扫卫生,再不用被下岗,又解决了集资困扰的工人们干劲十足。

看到忙碌的工人们,王哲心中一阵唏嘘不已。

下岗,是许多工人做梦都想不到的。下岗了,许多工人的人生也变了!

计划经济时代,能够成为国企工人,端上铁饭碗,是数亿农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一个人在国企上班,好比进了保险箱。

生病了,去职工医院就诊;子女长大了,去子弟学校读书;冬天天气冷,有职工澡堂;干到退休,子女可以接父辈的班;哪天人不在了,单位还得派几个人,帮着料理后事。

这种情况造成了工厂里工资不高,但福利很高,内部排资论辈的现象比较普遍。因为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盛行,加之没有失业的危机,效率不高,人浮于事。

但是要说工人本性懒惰,那就有失偏颇了。

王哲曾经上班的亚星集团是乡镇企业,车间里最好的技工就是下岗工人,他们比任何人都能吃苦耐劳,技术也最好。当然,计件工资下,他们的工资奖金也是最高的。

工厂聚餐时,有时和他们聊起来,有的工友就说你们太能干了,就不知道歇一歇,也不怕累死。

他们就说:“你们这些人不知道我们的苦,孩子都上学呢。刚下岗时没有门路,晚上很多工人都出去捡破烂,白天捡怕人看见笑话,一天能卖个十几块钱,够吃?够喝?还是够学费?现在呢,多干多拿钱,有力气为啥不多赚点。”

工人就是容易满足,只要是能实实在在的有工作干,拿到工资养活全家老小就啥也不说了。

现在的社会就是如此,有门路的不下岗,一个月还上千,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爸历害,你啥也不用干;一般的工人,你有本事、有技术没有用,该你下岗就得下岗。

国企工人曾为国家做出过巨大的贡献,现在遇到困难了,就让他们下岗,于情于理,过于残酷。企业效益不好,责任并不全在工人。

现在的国企也是有苦难言,工厂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时间一长,退休工人就多,他们的养老费用当然得工厂出,人家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总不能嫌别人老,就弃之不顾吧。

相比于国企,当下兴旺的私企、乡企、外企出现在华国的时间并不长,他们没有这么多的退休员工,福利待遇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可以雇佣较多廉价的劳动力,辞退工人也相对容易,干得好就上,干不好马上走人,非常现实。

......

种种原因,造成了国企的改制,工人的下岗。

下岗之后,失去生活来源,靠什么活下去?买断工龄,领取部分资金,相当于遣散费,黯然离开工作多年的工厂,“以厂为家”,成为一个工人家庭永远的回忆。

在历史的洪流面前,大多数人就像一粒沙子,被风浪裹挟着,漂来漂去,想要挣脱,又无可奈何。多年后,某个黄昏时分,翻出那本发黄的下岗证,看看镜子里衰老的容颜;回首曾经的曾经,逝去的年华,没了当初的焦躁,多了份风浪后的沉着。

时光荏苒,社会变革,为了时代的进程要求他们离开。前世的这个阶段,大哥王为民,五弟王立波,还有妹妹王蓉也是站在这里焦灼不安的等待着命运的安排吧。

王哲恍惚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回想着前世的种种,重生归来,获得了惊天的世界传承,他觉得总要试着做点什么。补天石是功德至宝,能让大众受益,会对王哲以后的修行有很大的帮助,他心里隐隐约约有些感应。

二哥和三哥这两个月忙的脚不沾地,但精神头却跟打了鸡血似的,只要姚孝启在,就跟着他不断的开会、学习。在姚孝启的言传身教下,获得的见识可以说是一日千里,除了每天的工作外,晚上都在家里查资料、看书,分外的刻苦,像小学生一样孜孜不倦的吸收着需要的知识。

知道他们这么用功,王哲心中也是十分欣慰,王家终究还是要靠兄弟们的互相扶持、帮助,才能兴旺起来。

他俩和姚孝启已经混得十分熟悉了,姚孝启只要在龙城,每天都将各种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不厌其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他们。从当初见面时的敬畏,他俩和姚孝启已经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了。他俩自然不知道王哲和姚孝启的关系。

酒厂那边正在大建设,根据王哲的要求,又从周围征了一大片地,扩建一个饮料厂。王哲只跟着二哥三哥在已投入试运营的服装厂里转了一圈。

参观完工厂的众人回到了会议室。王哲认真的看着几个人,说道:“今天没有外人,经营上的事我不会介入,说穿了我也不懂。企业如何发展,发展到多大的规模,那都是你们的功劳。我只提几点要求,企业无论怎么样发展,都必须要去做的,你们就当做慈善好了。”

二哥三哥顿时严肃起来,他俩知道今天的一切都是四弟王哲带来的。没有王哲,就没有王家的今天,都拿出记事本来,准备记录。

王哲郑重的说:“工人该如何管理,工资该如何发放,发多少都跟着大流走。我要说的是工人的福利待遇方面,工人干好本职工作,我们管理者就要让工人没有后顾之忧。比如工人的餐饮、交通福利、服装补贴、带薪休假等,最主要的每半年要有一次健康体检,以后的住房福利等等,这些你们一定要从现在就考虑到。别的企业做不做我们不管,但我们一定要做!”

二哥三哥不禁感叹,上过大学去过大城市,经常和大人物接触就是不一样,看问题的眼光和常人不同。他们自己根本没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