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大晋太宰 > 第一百七十三章 王莽之首

第一百七十三章 王莽之首

在司马季口中,高句丽必须是一个弱鸡,虽然说现在也是,但这不耽误他对高句丽进行贬低,平心而论,燕王并不对任何一个势力进行轻蔑,如果在东晋时期他重生了,没准也会哭天抢地一顿卖惨容易激发士气,让更多的人为自己去死。

可现在不用啊,谁让他出现的时间早了这么一点呢,既然如此那就按照帝国时代的规则来,你能打赢我说的任何话都有道理,你打不赢我任何道理都是放屁。

而目前,燕王当然可以如指臂使,诉说高句丽的种种不好,比如说劫掠边民,虽说实际上他根本不在乎,比如说高句丽不除必为大患,其实他也不相信。他只相信自己认为高句丽那块地应该是自己的,那就应该是自己的,至于高句丽是不是恭顺,那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至于打仗这个问题,我大晋虽然人口略有不足,但仍然远远超过其他势力,尤其是超过先天就不能发展出来太多人口的游牧民族,在八王之乱之前先清清场,这也没什么不好。

现在的司马季已经看出来了,八王之乱根本无法阻止,他不能阻止贾南风除掉太子,因为皇后明显不是愿意把自己命运,教到后来皇帝手中的人。但只要除掉太子,必然会引起宗室的反扑。

必然会出现一场大乱的话,那就要看看人死的是不是有价值,如果八王之乱当中,所有胡人势力都像是段氏鲜卑那样,首先挺不住成为历史记录,那八王之乱也不是一点价值都没有,人嘛,本身就会死的,死在别人手里,还不如死在自己手里。

河套之战以现在洛阳士族对胡人的认识,胜利之后相信各大家族的府邸当中,将出现不少胡人佃户、睡觉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少胡姬暖穿。别说他们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如果有利益的话,燕王也会昧起良心去做。

这有什么奇怪的,实在不行就开出证明,就说这些无家可归的胡人都是自卖民。一句话的事情,他要是不做,很多人会抢着去做。

所谓江山,江是鲜血流成的,山则是白骨堆成的。这巍峨的洛阳城,城墙根又有多少冤魂凄厉嘶嚎,根本就没有人知道。

如果能谈出来那就没有战争了,河套送到洛阳的每一封战报,上面的字里行间都承载着无数的生命,但这不耽误他和几个辅政大臣歌颂大晋天威,时不时的带出蔑视的表情发出一声哄笑,表示诸公言之有理。

司马季兑现自己的诺言,来洛阳就是来玩的,和东海王司马越举杯赏月,和辅政大臣笑谈河套之战,和洛阳的士族谈天说地,近距离观摩对方嗑药。日子过的很是惬意,河套死多少人都和自己无关,对他来讲,这就是一个太平盛世,和现在各大家族对天下的认识惊人一致。

不过在闲暇之余,司马季也很安逸的逛逛崇文观,挑选一些藏书进行观看,看看有没有值得运回蓟城的,准备回去的时候打包带走。

当然学文不学武就是白辛苦,燕王在某一天还进入了武库,看看现在大晋的武备如何。武库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不然掌朝者比如曹爽、杨骏总是要住在这里呢,不就是为了就近看管么,在河套之战的背景之下,燕王想要看看武库合情合理。

这座武库是储存武器装备的地方,至于数量有多少,听说是足够整个晋朝的军队全副武装,不过司马季觉得这里面有些水分,但把整个洛阳禁军的武器都换一遍,绝对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至于这座武库的下场司马季也知道,后来张华害怕有人打起武库的主意作乱,被他一把火烧了。不过司马季不是过来看刀枪剑戟的,武库可不只有这些东西,还有各种的奇珍异宝,也包括了他南征带回来的一些东西。

一切设施措置,都要烧上一层德政礼乐的釉彩,武指兵仗器械,只是形而下的一个实指义,但在形而上的本体层面上,“武”是与“文”相对的抽象概念,文武之道,偃文修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古人就是有文化,把一个很明显的暴力机关,包装成如此赏心悦目的外表,司马季只能说一声佩服。

也就是王朝显示肌肉、炫耀武功,展示其杀戮征服的主要战利品并借以宣示正统地位的国家档案馆,即所谓“除为武也”。如果河套之战顺利的话,没准这次武库还会多出一些新藏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扶南王范盛的首级就在这里。

不然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