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九州清晏 > 第十七章 一人之下万人谋

第十七章 一人之下万人谋

“陛下,经过这几日大雨,各地方都遭受不小的影响,尤其以汴州为受灾最严重区域,黄河决堤,洪水肆虐,房屋破败,农田被毁,百姓是民不聊生,臣以为事不宜迟,应即刻调度拨款,派人前去赈灾。”

说者身着绯红圆领朝服,绣径一寸小朵花,左佩银鱼袋,双手执象牙朝笏,身子前倾,行吉拜礼。

“臣以为户部尚书,储大人所言极是。”

一身穿深绿朝服者附议道。

“在理,准了。”

李旦位坐乾灵殿,殿内气氛严肃。

台上俯视群臣,衣饰品阶一览无余。

唐朝有较为严苛的官服制度,在沿袭隋制时加以编造,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又分为正,从,十八级,武官三品以下,分上下阶。每品阶都有对应的服饰,配饰,以便更好的辨别官阶。

“只是派选之人……”李旦犹豫了一下,说道,“必要熟悉汴州各方管理,形势,才能更好对症下药,各位爱卿可有良材之选?”

“父皇,儿臣愿毛遂自荐。”

李隆基上前一步,手执玉朝笏。

慧眸漆黑如夜,里面暗藏星辰百变,头戴暗金玉珠抹额,一袭金色朝服,圆盘披领,纹以五彩祥云,朝带垂落,中衔猫睛石一,佩绦饰其左右,贵气大方之中,不失少年本色。

此时的李隆基,不过弱冠。

群臣皆惊,左右前后细语纷纷。

“你?”李旦面露难色,“这……”

“父皇,儿臣曾拜师于宰相张柬之,自小便悉熟养民之道,今汴州堤泄,导致的损失数以万计,当是地方有玩忽职守之责,百姓苦不堪言,然父皇派儿臣前去,有其二说法。”

“哦?此话怎讲?”

“其一,可安抚百姓,收拢民心,百姓见您派儿臣前去,必觉父皇重视,便极大程度减少暴乱,也定会感恩戴德。其二,可整顿吏治,清霍乱,正廉务,汴州天灾,是因人祸,若非朝廷派下的修筑堤坝的银两被层层克扣,又怎会有天灾之说,故此,儿臣愿全力以赴,为父分忧。”

句句清晰明了,言出肺腑。

李旦听的是明了神,开怀大笑道。

“好!好啊……我儿能有此言,实在是我大唐社稷之幸,既然如此,那么此去汴州之事,便权权交付于你……”

“慢着。”

珠帘罗绮,幔纱轻掩。

一双纤纤玉手拨弄开来,惹得珠帘噼里作响。

来人是位女子,头疏飞仙髻,镶流苏金钗,青襦短摆,映出玲珑身段。

水月风尘不及如此。

“上官才人,不知太后那边……有何事嘱咐?”

李旦起身,言语中多了丝试探。

一个九五至尊,见到一个小小的才人,也要如此察言观色。

“太后在帘后都听完,痛汴州黎民之苦,急官吏怠职之象,对三皇子的言论也是赞不绝口,但是细想皇子锦衣玉食惯了,此去汴州路途遥远,暴乱四起,因担心皇子安危,所以特要我来传个话,命礼部尚书武三思暂且代理汴州赈灾一事。”

此言一出,不仅是李旦愣住了。

底下大臣面面相觑,谁也没想到,此时太后居然拆了皇帝的台,这前脚刚答应下来,后面又要反悔,这君王之言,岂非儿戏?

李隆基脸色如乌云密布,心底虽恨但也无能为力。

他还想搏一搏。

“皇祖母怕不是睡糊涂了,武大人是礼部尚书,与赈灾八竿子打不着一块,儿臣熟读农田水利之书,又懂用人之计,武大人政务繁忙,就不必操持了吧。”

李隆基双眼如炬,仿佛要洞穿上官婉儿。

“是啊……让三皇子去历练历练也是好事……”李旦迎笑道。

李旦虽然害怕自己的母后,处处软弱,但是他又不是个傻子。

去汴州这么美的差事,如果给了武三思,那岂不是让武家离夺权又近了一步。

“臣认为,皇子年轻气盛,做事难免心浮气躁,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反倒会事与愿违,臣父武三思虽为礼部尚书,但于事老成干练,见多识广,此去安抚汴州,定能不负众望。”

武汜执竹朝笏而前,掷地有声。

他眼神凌厉,一改当初的文雅。

“武大人所言差异,若是派了礼部尚书武大人前去安抚百姓,取缔贪官,那岂不成了秀才当了兵?”

“……”

“……”

“臣……”

一时底下众所纷纭,谁也不逊色谁。

“好了!都别说了!”

声音威严尖锐,不容置疑。

上官婉儿忙掀开帘子,一张端庄秀丽的脸出现在众人面前。

这张脸饱经世故,一条条皱纹皆是一段故事。

她身着华服罗绮,长摆拖地,双目如潭,深不可测。

这是大唐的太后!万人之上的太后!

众人看了,被她与生俱来的威严所折服,都要与之叩首跪拜。

她,傲视群雄,当今皇帝见了,也需让其三分。

“哀家最近头疼的厉害,几日没垂帘听政,竟不知臣子都如此失了礼制,敢在大殿上喧哗!”

此话一出,群臣俯首。

李旦匆忙赶去搀扶,满脸虚笑。

“母后,这点小事,不敢来劳烦母后,还请母后静心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