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元枭 > 第一百五十二章 伯温初献妙计

第一百五十二章 伯温初献妙计

不知不觉,又十数日后,江南。

当称帝建极,并以大汉皇帝的名字封赏了一大堆文臣武将后。当今的“大汉天子”陈友谅和大宋吴国公兼江南行省平章朱元璋之间的战事,终也到了烈火烹油的白热化阶段。

在这个时候,浙东的张士诚虽未亲口答应陈友谅左右夹击朱元璋,然后平分其领地的要求。可出于利益方面的考量,张士诚却也未明确拒绝。

甚至在陈友谅的使者离开浙东后,张士诚还往与朱元璋地盘相接壤的常熟及无锡等地增援了大量兵马。

这样的消息传到金陵城,金陵城中本就人心惶惶的一众文武,就更如热锅上的蚂蚁,乱成一团。

也因此,为了稳定人心,朱元璋也就只好召集城中文武商议对策。

然在此时,诸将却是众说纷纭。

有强硬者,如朱元璋的侄、甥朱文正、朱文忠(本姓李)等,都表示要死守金陵城,与陈友谅血战到底。

然除此外,却也有建议朱元璋暂避锋芒者,如江南行省主政之官李善长、元降将康茂才、前谋主朱升等。

他们觉得如今的局面对朱元璋而言实在太过不利。

在这个时候,与其死守金陵城,倒不如弃金陵而南下,然后徐徐图之保留实力。

当然,除此外还有建议求和者。天真的希望在这时,双发可以化干戈为玉帛,避免这次纷争。但箭在弦上,焉能不发?

这种求和根本就是百日做梦式的奢望,不说也罢。

但不管是强硬的表示要死战到底的亲友大将,还是那些希望能暂避锋芒的谋主文臣,他们的建议却统统不能让朱元璋满意。

也因此,在今年三月才投到他帐下的刘基刘伯温,这时也就不由走进了他的视线。

刘基刘伯温,这位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智者,如今投靠朱元璋,前后时间相加却才不过三个多月。

所以,再以朱元璋为首的江南政权中,曾做过元蒙官吏,并以雷霆手段镇压过江南义军的刘伯温,在这个圈子里绝对是排在最外围的那种。

平常时候,不光是朱元璋帐下的将领们不愿理会这个曾效力元蒙,而今却又跑到反元政权中做官的智者。

就连朱元璋本人,这些日子来对刘伯温也是不甚关注。

却是说白了,朱元璋起初征召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等人的目的,不过是为了展现自己求贤若渴的姿态。以此拉拢那些曾效力元蒙帝国的知识分子。

而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能力,朱元璋却是抱着怀疑态度的。

故在征召刘伯温入府后,朱元璋也只是给了他一个参议行事时的官职。而这个官职,属于正四品,正好就是那种听着好听,看着清贵,实际上却连半点实权也没有的官职。

因此,这些日子除了在金陵城白领俸禄外,刘伯温真的也是一件事也没干过。但也正因如此,这位绝顶聪明的智谋之士,便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近距离观察朱元璋及其所建立的江南政权。

然后,朱元璋的表现,终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征服了刘伯温。

“勤政不好奢靡,爱民而又果决,坚韧且知晓变通并注重实际。”

朱元璋在不知不觉中所展现出的这些优点,正是刘伯温最看重的品质。他坚信,只要朱元璋能坚持保留这些优秀品质,那朱元璋就一定能够成就一番大事。

故在危难来临,金陵城的一众文武慌张的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立在文武之中的刘伯温,仍旧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

所以,高坐主位的朱元璋一眼就从人群中看到了他。而后,已经有些迫不及待的朱元璋终就不由当着一众文武的面,点名道姓的向刘伯温请教道“先生,众文武与此时众说纷纭,唯有先生波澜不惊。还未请教先生,可有何破敌良策?”

也是被逼到了悬崖边了,对着刘伯温,朱元璋竟也不由道出了敬语,称其为“先生”。

因而,便就在金陵城文武的众目睽睽下,手持象笏也就不由从队伍中站出来道“为今之计,降、和、走皆不可,唯战而已!”

三个多月的相处,刘伯温对朱元璋的脾气秉性已摸清了六七分。

所以他很清楚,以朱元璋的性格他是绝不可能逃走或投降的。故一开口,刘伯温便定下了基调,使朱元璋有了继续听下去的兴趣。

然后刘伯温轻咳一声清了清嗓子,也就以一种不紧不慢的语气侃侃谈道“不久前,友谅虽克吾太平,然太平路上游的池州路,却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