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天地任我行之二最新章节正版 > 第307章:明朝时期的“蒙古草原”形势

第307章:明朝时期的“蒙古草原”形势

上回讲到众人闲来无事就飞去辽东探查军事情报,却遇到了“白菜道士”与“萝卜道士”,遂被好心劝返。

“多谢二位前辈提醒,晚辈告辞。”众人在朱由校、朱由检哥俩率领下,纷纷向两位前辈施礼告别,转身向南飞去。不过,众人并未打算立刻返回京师,而是沿着“明长城”向西飞行,逐一查看“九边重镇”情况。

“咦?什么情况?下面好像正在打仗?”、“咯咯,可不是嘛?还有炮轰轰鸣呢!”、“哈哈,步兵打骑兵?有意思……”众人离开辽东后,沿着长城一线向西南飞去,才飞了一刻鐘不到千里就赶上了一场“好戏”。

在另一时空,这本来是应该发生在崇祯二年的一次“军事冒险”事件,却因“天启大爆炸”而提前发生了。

西元1629年10月,后金国主皇太极率领五万八旗精兵,绕道蒙古察哈尔部,避开明军的宁锦防线,从长城隘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重镇,兵峰直逼北京。皇太极这次带兵入关史称“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对明末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不仅直接改变了明朝辽东地区的军事、政治、人事形势,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明朝内地的军事布局,缓解了各地刚刚兴起的农民起义军面临的军事压力,甚至还导致了农民起义军的实力迅速增强,为李自成率领农民军一路向东推翻明朝做好准备。

不过,在这一时空,由于明朝提前得到了“预警”,在“边墙”的各关口做足了准备,因此即便出现了“天启大爆炸”这样的严重后果,也并没有削弱“九边重镇”的防御能力,反而让皇太极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好,有埋伏!快撤!”皇太极率领八旗精锐刚赶到长城隘口,还没歇脚,却突然听见周围四面八方传来轰隆轰隆的火炮之声,接着听到自己骑兵队伍中传来猛烈爆炸巨响,顿时人仰马翻,一片惨叫连连。

这下不妙了,因为从天而降的炮火异常猛烈,让皇太极有种大祸临头之感,便赶紧命令亲卫收拢人马向北撤退,因为炮火之声来自东、南、西三面,想必北面应该没有埋伏。然而,还没跑出十里就后悔了。

因为不知从哪里冒出一支数千人的奇怪队伍,正扛着套有刺刀的“鸟铳”,大踏步地迎着自己正面冲过来,既不敲锣打鼓,也不鸣金吹号,而是排着整齐队伍向自己的数万骑兵猛撸管——打手铳,乒乒乓乓……

还在五六百步开外,那些“神机营”的士兵便按照新军训练规则停下步伐,开始分成三段式射击。如此熟悉的场面,立刻让皇太极感到恼怒,毕竟仅凭数千步兵就想挡住自己的去路?于是,他下令发起冲锋。

然而,诡异的是这次的明朝步兵似乎与以往的步兵大为不同,因为其火铳射程不仅远上太多,而且射速更是快得惊人,往往自己的骑兵才射出两三箭,对方的步兵就能打出一枪,很轻易就击穿铠甲、头盔。

“啊啊啊……”不计其数的骑兵纷纷中弹坠马,更有不少失去主人的战马也中枪倒地,虽还没死透并痛苦哀嚎着,却很快就被后面蜂拥而上的同伴踩踏致死,甚至踏成肉泥。不过,后来者还没冲出多远也纷纷中弹倒地,同样发出了死亡哀嚎。这让皇太极及其亲兵护卫們感到恐惧,赶紧下令停止進攻,分散绕過去。

皇太极原本以为能够通过先分散队伍绕道,再从后面包抄的方式冲到近前乱箭射杀,没想到依旧不能凑效,因为对方不仅转身变阵够快,而且那超远距离的火铳似乎有打不完的弹药,硬是打得自己没脾性。

最后,皇太极不得不率领手下受伤较轻的士兵掉头而逃,至于那些受了重伤的士兵则无暇顾及,只能任其身自灭。此战,皇太极的五万大军损失过半,本想靠着“军事冒险”来立威,结果被众兄弟落井下石。

“哈哈,有意思,步兵居然能在野战中打败骑兵?果然不是靠勇猛,而是靠武器先进和战术巧妙啊!”

众人看过这场热闹后,便没有停留,而是继续沿着长城一线飞行,先查看“九边重镇”,再去逛西域。

这只不过是发生在明朝后期北部边疆的一个小插曲,而真正影响北疆的大插曲则是败退草原的蒙元政权。因为,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下令北伐元朝,经过几次大战后,硬生生用武力把蒙古人赶回草原。

蒙古人当年横扫欧亚,威风不可一世,但因沉迷于中原富饶和花花世界,就逐渐堕落了。加上内部争斗、民族矛盾和阶级反抗,在实力大损后被朱元璋捡了便宜,于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恢复元朝而南下。

从本质上來說,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在位期间就是如何丧失天命的一次教训。不过,这也并不全是他的错,因为许多问题都是由他继承的,而他也只是一个像明朝天启帝朱由校般的“木匠皇帝”而已。

西元1368年,由农民起义组成的红巾军颠覆了元朝的统治基础,而从红巾军中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明朝(西元1368年—西元1644年)则刚建立并定都在江苏南京,但末代元帝妥懽帖睦尔自中原逃入蒙古草原。

据传说,在明军攻破元大都时,元朝的40个万户中,也只有6个得以成功逃走,余下的或是战死,或最终投降明朝。尽管明朝对蒙古人十分厌恶,但蒙古战士太过重要,因而不能随意屠杀,而是改成招抚。

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么后世的一些学者便会指出,这将暗示着蒙古草原上有大量人口损失。但事实上,蒙古贵族中的这40个万户并非驻守在蒙古草原而是西南,因此不能认为蒙古草原损失了大量人口。

只不过,这些蒙古贵族部落中的许多人构成了所谓的“云南蒙古人”,并且担心自己会被朱元璋的军队征讨和屠杀,不得不以最快速度改穿汉服和用汉姓,通过学说汉话来掩护自己,防止被明军攻打和误杀。

这就是为什么后世云南方言中的西南官话有那么重的卷舌音了,因为他们都是由当时蒙古人假扮的“汉人”,就像东北女真人入主中原后,将原本通行全国的平舌音的南京普通话改成卷舌的儿化音。

好在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带回蒙古草原的人中,大部分是士兵。因此,元顺帝才能拥有相当数量的军队约五六万人。尽管退回了蒙古草原,他仍然将自己视为整个天下的统治者,但他失去了长城以南的地盘。

元顺帝北逃后就撤向斡难河怯绿连河谷地,因为那里是蒙古人传统的故乡,以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但同时,明朝军队继续追击,以确保蒙古人无法发动反攻。尽管蒙元朝廷失去了大片地盘,但残存的元朝仍能够在蒙古草原重整旗鼓,并隨時都有可能发动反攻。这可不是虚幻的想法,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元顺帝妥懽帖睦尔驻军在蒙古草原,但他在那里却无法找到对自己作为统治者的长期支持,因为有人对皇室产生了长达几十年的厌恶,主要是阿里不哥一脉后裔,且他们是蒙古草原上最有势力的人物。

除了阿里不哥和忽必烈之间依旧一触即发的夙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人也将败退的妥懽帖睦尔与归来的其他蒙古人视为外人,甚至基本视之为“汉人”和“非蒙古人”。因此,双方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游牧在西部蒙古草原阿尔泰山脉周围的瓦剌(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成为了卷入争斗的第三方因素。

“瓦剌”在蒙古帝国史中只是一个边缘集团,与拥有“黄金血脉”的“蒙元皇室”没有什么联系,因为瓦剌人的血统与成吉思汗无关。但是,随着其力量在西元14世纪后期逐渐增强,他们便开始觊觎蒙古大汗之位。

与此同时,“瓦剌人”还将自己的社會地位凌驾于其他蒙古部落之上,令其他蒙古部落贵族深恶痛绝。

不过,一些“瓦剌人”将他们的祖先追溯到了克烈部的脱斡邻勒汗。但是,瓦剌其实是槐因亦儿坚部落之一,与克烈部无关。而在西元14到15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蒙古草原的战争都是局部性的。

不过,明朝皇帝朱棣屡次率军攻入蒙古草原,放火焚烧牧草,想通过饿死牲畜来迫使蒙古人屈服。但是,结果喜忧参半。尽管明朝军队多次打败了蒙古军队,但明军一进入草原发就会遭到连续不断的攻击。

之所以会造成这种结果,原因是明朝军队以步兵为主,骑兵不多,而且后勤补给跟不上,无法在草原上长期驻军。明朝除了试图让蒙古草原上的许多派别互相攻击之外,还采用了汉族